English

给出一个时代理论描述的专著

1998-08-19 来源:中华读书报  我有话说

经典就是常读常新,给人以启迪的著作。在这种意义上说,匈牙利经济学家亚诺什·科尔内的《短缺经济学》是一本经典之作。

记得1986年《短缺经济学》的中文版发行时,真正是红极一时。据当时的报刊报道,在市场上《短缺经济学》真正“短缺”。经济学界的人士无论写文章还是作演讲,必以引证科尔内的分析为荣,颇有点“开口不言‘短缺论’,纵读诗书也枉然”的架势。

科尔内把计划经济概括为“短缺经济”,用“软约束”来分析企业行为,用“投资饥渴症”来说明资源配置失误的原因,用“父爱主义”来概述政府与企业关系等观点已成为经济学中的经典之论。

如今十几年过去了,我国的短缺经济已变成了过剩经济,科尔内的观点还有意义吗?最近带着对国企改革、机构改革以及重复投资屡禁不止等问题,我又一次读了《短缺经济学》,并从再读这本书中仍获益甚大。

《短缺经济学》是科尔内1976—1977年间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国际经济研究所工作期间完成的。这时匈牙利已经开始了经济改革,但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根本性转化,经济制度的基本特征仍然属于计划经济。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表现为物资短缺。科尔内从短缺出发分析了这种体制的中心环节企业的问题。市场经济的活力来自企业,正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创造了一个繁荣的经济。计划经济的低效率则来自于计划体制下的企业。所以,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是把作为国家行政单位,以完成计划为目标的企业变成有自己产权与决策权,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企业。只要企业仍听命于国家,政府仍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,仍然作为投资主体,就不能说完成了向市场经济的转变。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,体制外的改革,无论是农村的承包制还是允许非国有的经济存在,都属于为改革创造条件,改革的中心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。

科尔内认为,计划经济下企业的预算约束是软的。市场经济下制约企业行为的是市场需求,而计划经济下制约企业行为的是资源限制。因此,决定经济增长的就不是需求而是供给。在软约束之下,企业“如果亏损了,它也不会真正破产,即停止营业。企业总会得到外来帮助;接受追加贷款,减免税收,获得补给,或提高销售价格,结果它最后总会摆脱财务困境。”科尔内分析的另一个问题是企业的投资饥渴症。在计划经济中,“没有一个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想得到投资。不存在饱和问题,投资饥渴是长期的,假如刚刚完成的一项投资暂时满足了投资饥渴,很快又会产生新的饥渴,而且比以前更为强烈。”而且,这种“投资需求不会因亏损或破产而受到限制。”我国经济中非常突出的重复投资,投资决策失误等问题正在于这种投资饥渴症。

企业预算软约束也好,投资饥渴也好,都是经济中可以看到的现象,其根源在于计划体制中企业对政府的依附关系,或者说“企业或非营利机构不能独立地进行投资决策。”这就是说,在计划经济下,企业依附于政府,企业没有自己的独立性。政府作为公有制的代表者决定企业的发展,为企业作出决策,同时也给企业以“父爱主义”。

80年代中期第一次读《短缺经济学》时,科尔内提出的软约束、投资饥渴、父爱主义等新概念曾让我激动,他对计划经济体制的分析使我心悦诚服。科尔内写《短缺经济学》时匈牙利尽管已开始了以市场化为目标的改革,但还没有完成向市场经济的关键转变。他提出的这些问题在我国当前仍然存在。这说明我们向市场经济的关键转变仍没有完成。邓小平同志把改革称为“第二次革命”。革命是一种根本性的转变。如果不想进行革命,只满足于维持旧体制的改良,或者企图用计划的方法建立市场经济,那么,市场经济的转化就无法完成。这里用得上的还是毛泽东同志的那句名言:一万年太久,只争朝夕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